向病毒进化的微生物, 挑战细胞与病毒界限 | 深度报道
发布日期:2025-08-16 05:48 点击次数:61
原文发表于 《科技导报》2025年第13期科技新闻-深度报道
基因组极小的微生物或将进化为病毒——新发现的生物体DNA几乎完全专注于复制,模糊了细胞与病毒之间的界限
腰鞭毛虫(Citharistes regius)体内,藏着一种微小的微生物
(图片来源:筑波大学)
一种新发现的微生物暂被命名为“Sukunaarchaeum”。虽然它并非病毒,但和病毒一样,除了自我复制外几乎无法进行其他生命活动。
据科学家进行的基因组(目前唯一能证明其存在的证据)分析,这种生物是一种寄生生物,对其寄居的单细胞宿主毫无贡献。Sukunaarchaeum仅含189个蛋白质编码基因,大部分都用于复制自己的基因组;其他必需物质则完全依赖宿主,即广泛分布于全球海洋生态系统中的腰鞭毛虫。更神秘的是,它的部分序列显示它属于古菌谱系——与包括人类在内的复杂生物关系更近,而非与细菌(如大肠杆菌)同类。
一项发表在bioRxiv预印本平台的研究指出,Sukunaarchaeum这种在生存方式上类似病毒的微生物“挑战了细胞生命与病毒之间的界限”。尽管并未参与该项研究,但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的合成生物学家KateAda‐mala表示:“这种生物可能是一块令人着迷的活化石,即进化长河中侥幸留存的中间形态”。
Sukunaarchaeum的发现纯属偶然。日本筑波大学研究人员最初想测序C.regius细胞中的全部DNA,以研究其蓝藻共生体。除预期的甲藻和蓝藻序列以及疑似细菌寄生基因组外,他们意外发现一段仅238kb的环状DNA,相当于大肠杆菌基因组大小的5%。筑波大学进化微生物学家TakuroNakayama表示:“起初我们怀疑这一微小的环状基因组可能只是某种实验中的产物”。
尽管Nakayama研究团队采用多种方法对该生物的基因组进行测序和组装,仍反复检测到该DNA环的存在。研究团队进而推断,C.regius体内可能共生着另一种生命体,其似乎属于古菌。
Sukunaarchaeum显然无法在宿主之外独立生存,其基因组规模约为目前已知最小古菌基因组的一半。该尚未正式命名的生物不同于任何已知古菌,其暂命名灵感来源于日本神话中身材矮小的神“Sukunabikona”。然而,Sukunaarchaeum并非已知拥有最小微生物基因组的记录保持者,目前该记录由一种共生于吸汁昆虫体内的细菌保持,其基因组仅含约16万个碱基对,并保留有可合成对宿主有益分子的相关基因。
Nakayama指出,相比之下,Sukunaarchaeum“几乎完全缺乏已知的代谢途径”。这意味着其可能无法自主合成基本的生命所需分子(如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或构成DNA的核苷酸),因此该微生物与宿主腰鞭毛虫之间可能存在一种“寄生性或单向依赖性关系”。Nakayama进一步补充道,Sukunaarchaeum“几乎完全依赖”于宿主的细胞机制,这一特性在已知病毒中尤为典型。
然而,Sukunaarchaeum在一个关键方面与病毒存在显著差异:具备自主复制其遗传物质的能力。通常,病毒必须依赖宿主细胞的分子机制完成自我复制,而几乎所有已鉴定的Sukunaarchaeum基因均与DNA复制、转录和翻译相关。尽管如此,Nakayama认为,该微生物“即便以牺牲几乎所有代谢能力为代价,仍极端专注于基因复制”的策略,与病毒的生存策略具有高度相似性。
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生物学家ElizabethWaters曾参与2003年首个古菌寄生种类基因组的发表工作,她对Sukunaarchaeum正在进化为病毒的观点持谨慎态度,并表示,“这种推测尚嫌过早,不过如果这个假设成立,无疑将是一个令人震撼的发现”。无论如何,她认为这种微生物“极具研究价值”,并认为Sukunaarchaeum将为基因组进化的基础研究工作提供了理想的测试对象。
此外,Adamala补充指出,如果Sukunaarchaeum确实代表一种向病毒进化的微生物,那么该生物有可能为揭示病毒起源和演化路径提供关键线索。她指出,“生命进化过程中的许多重大转变并未留下化石证据,使得我们难以还原其具体发生机制。但通过研究现存生物的分子特征,我们可尝试重建其祖先状态。某些情况下,大自然还会保留进化中的过渡性形态,这无疑是极为宝贵的研究资源。”
目前已有证据表明,Sukunaarchaeum并非孤例。Nakayama及其研究团队筛选从全球海水提取的公开DNA序列时,发现了许多与Sukunaarchaeum相似的序列。Nakayama表示,“这一发现使我们意识到,除了识别出一种异常的生物体,我们还首次揭示了一个此前未曾认识的大型古菌谱系的完整基因组。”
研究人员正试图拍摄Sukunaarchaeum的图像,这项任务颇具挑战性,因为该微生物的宽度可能远小于1μm(相比之下,Waters研究的古菌寄生生物基因组大小是Sukunaarchaeum的2倍多,然而其直径仅为400nm)。此外,该团队正在研究该种微生物的谱系与其他古菌的关系,例如是否存在自由生活的近缘种,并对其蛋白质功能进行详细分析,特别是那些与细胞膜相关的巨大蛋白质,这些蛋白质可能在微生物与宿主之间的相互作用中起着关键作用。
Adamala认为这一发现能够提醒人们,生物学领域仍有许多未知领域值得探索。她表示,“这项研究充分展示了生物学的令人激动与迷人之处,同时也彰显了我们对其理解非常有限”。
文/Christie Wilcox
(译自Science,2025,388(6753))
☟
《科技导报》创刊于1980年,中国科协学术会刊,主要刊登科学前沿和技术热点领域突破性的研究成果、权威性的科学评论、引领性的高端综述,发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、完善科技管理、优化科研环境、培育科学文化、促进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决策咨询建议。常设栏目有院士卷首语、科技新闻、科技评论、专稿专题、综述、论文、政策建议、科技人文等。